我最初见熊广琴的画,是她学吴昌硕画法的作品:厚重、浓郁,但笔意恬静,不像老缶那样强悍恣肆。这表明,她学了吴的画法,但保持着自己的个性。女画家学吴不容易,学而能似,似中不失自我,更不容易。所谓天赋,不是学谁像谁的本事,而是得其法而不摹其相、摄其意而不袭其象、且能从容表现个人气质的素质。对重视继承性的中国画家来说,这一素质尤为难得。
90年代后期,熊广琴到中国美院学习,她在临摹研究古代经典作品的同时,加强了写生与创作,经常游览勾画于西子湖畔的花丛中。这期间的作品,多从写生提炼,并力图把所学笔墨、造化生机和抒写心性融为一体。这从《西湖四季图》(1999)《牡丹系列》(1999)等作品可以清楚地看出来。《西湖四季图》(四屏,每屏35×210cm),分别画牡丹、红蕖、蒹葭和山茶。这四季花卉在狭长的条幅中展开,饱满、舒展,还透着一种单纯而高贵的气象。基本倾向是突出色彩,淡化笔线与墨痕。但在画法上是以色当墨,除了花朵略有渲染,茎、叶都用笔从容写出,笔意温和而精致,宽博里含着清秀,明丽中不乏幽淡,无一丝时下流行作品常有的俗气和躁气。画家借鉴了西画描绘物象与空间关系的方法,将花卉的轮廓与边缘进行适当的虚处理,描绘出它们在空气中摇曳生长的感觉。但整个作品全无西画的痕迹。
中国画家常常迷失在牡丹的“富贵”象征里,把牡丹画得妖艳而俗。熊广琴画牡丹恰恰相反,不要艳而俗,甚至不要艳而不俗。而是追求更具人格象征意味、更富精神性的东西。在画法上,她有时弱化花朵的刻画,强化枝叶的描绘,努力透过枝叶与花朵的生动姿致,表现花卉本身的生态自然之美,也传达一种散淡优雅的神情;有时着意刻画牡丹花之“淡”:在顔色的显隐之间,欲退未退之际,显示一种平淡朴素的气质,暗示一种别样的情怀。有时又借物喻人,通过诗词题跋引发观者的联想,如《横幅牡丹》题:“玉容谁得顾,无风自婀娜。品性谁人识,大美自不言。何劳丹青手,真态自鲜妍。晨露彩云里,暮宿烟霭中,春荣秋亦谢,飘零君不知。”我们虽不能把这样的题诗视为自喻,但它暗喻了一位女性艺术家的人生体会,是不错的。
进入新世纪以来,熊广琴在坚持《西湖四季》一路没骨画法的同时,特别强化了笔法的运用。以《玉泉之忆》为代表的墨梅系列,突出的是汪近人、金冬心式的圈花写干。用半生的淡色纸,淡墨勾画,略染铅粉,重墨点苔,意在营造一种充满清气、透着古意的情调和气氛。以《松竹》《茶花》《辛夷》《牡丹》等为代表的焦墨花卉系列,在空间处理融入现代平面构成的因素,淡化纵深表现,在画法上用焦墨、枯笔描绘枝干和花朵,用湿笔染叶色,纷乱的枯笔与富于水分的花叶散置于画面,让人分不清春夏秋冬,但笔墨间形成一种奇妙的照应与和谐,散淡而有节律,粗头乱服而不失妩媚,与当代画坛那些漂亮、甜腻、充满制作气的作品迥然不同。它是用笔墨描绘的自然状态,也是对心理体验和生活感受的生动传达。
熊广琴说她特别受益于潘天寿的作品,在中国美院时,经常一个人在潘天寿纪念馆流连徘徊。但其作品丝毫不追求对潘的像似。她“受益”的是什么呢?我想,是潘氏对笔法与个性的强调,对新意境和现代感的追求。从师法吴到师法潘的历程,还可以看出她对阳刚气质的某种强调。这源于她的个性,还是她的理性追求呢?也许两者都有。熊广琴的书法偏于宽博,画作刚中有柔,两者都比较大气。她说:“我用了一些特殊办法自我训练,使我在笔墨张力上超越了性别。”我想,这不止是训练的结果,也有内在自然条件作支持。天赋与苦功、无意识与有意识、感性与理性的恰当结合,是艺术家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熊广琴不是一个技术主义者。她好读书,曾用功于文字学,自谓有一种“青灯古卷,孜孜不倦”的苦读精神;她擅写作,文笔生动流畅,一度在报刊开辟散文专栏;她能书法,长期临池不辍,具备了相当的功力。她曾长期在艺术氛围浓郁的南京生活和工作,走过国内外很多地方,参观过世界诸多大博物馆、美术馆,有较为开阔的心胸与眼界。写意花鸟是借花鸟“写意”的艺术,具有创造力的作品固然离不开得心应手的技巧,更离不开创造主体的天赋、素质、文化积累与生活经验,以及将这些主体条件转化为笔墨形象的能力。可以说,熊广琴在艺术上潜质条件是相当强的。
中国的花鸟画,并不以花鸟的逼真形似和飞走迟速的活泼动态为最高追求。它要求借花鸟抒情寄意,要求独特风格的创造,更要求格调与趣味的高雅。格调与趣味,可以说是衡量花鸟画艺术价值的最终标准。艺术风格只要是表里一致、自然而独特的,就有它的意义在,很难作高下之分。但格调与趣味关涉艺术家的人品倾向(含有最高道德评价、具有形而上内涵的广义的“人品”)和艺术作品合规律性、合目的性程度的判断,一定是有高下的。因此,在中国美术史上,格调、趣味的高雅与低俗,是衡量艺术品质的最后标准。但是,在艺术市场繁荣、媒体大造明星的当今 ,被看重的往往是俗艳的风格、巨大的声名和不断攀升的价格,而不是格调的高雅。熊广琴的可贵处,在于她始终保持着对高雅格调的追求,而没有沾染丝毫的“商气”。其作品松而静、清而幽,如行云流水般的自然,溶溶月色般的淡冶,有时还透着一种超然、怡然的优雅。这是最为难得的。我们有理由期待她的更大成功。
2006年1月7日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